凝聚学术智慧,共建生态文明: 南京林业大学“外国生态文学前沿研究”高层论坛六载回顾(2016-2021)
点击次数:次 日期:2021-12-30

为顺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战略,更好地履行林业高校的使命与担当,南京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自2016年开启“外国生态文学前沿研究”年度论坛,先后邀请了40多位在生态文学研究及翻译领域颇有建树的专家学者做专题报告,选题紧跟外国生态文学研究前沿,在学界产生较大反响。经过六年的发展,论坛如今已经成为具有全国学术影响力的品牌活动,为全国生态文学研究的知识交汇和思想碰撞搭建了交流平台。为更好地凝聚学术智慧,服务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需求,南京林业大学外国生态文学研究团队拟对历届(2016-2021)生态文学研究论坛作简要回顾,以期在梳理总结的基础上在未来获得更好的发展、更大的进步。

 

2016年6月27日,南京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首届“外国生态文学前沿研究”论坛,主题为“跨文化视野中的生态文学与生态翻译”。在上午场报告中,三峡大学陈月红教授、南京师范大学韦清琦教授为与会者带来题为“生态翻译学研究的新视角—生态“实指”概念下的生态翻译研究”、“文学/文化中的女性与自然”两场报告。陈月红教授从生态概念的“实指”视角出发,提出了生态翻译“三原则”,即要从选材原则、操作层面、翻译目的这三个层面增强生态意识。韦清琦教授从打破二元对立的疆界出发,结合文本实例向听众展示了生态女性视角的包容性和现实意义,并从中国学者立场审视了生态女性主义在中国的接受和传播。下午场报告人为南京林业大学葛纪红教授韩启群博士,题目分别为“开花的树——文学研究中的生态批评”、“物质文化研究与生态批评中的“物质转向””。葛纪红教授从生态文学批评的内涵、源起入手,梳理了生态文学批评的发展脉络以及不同阶段的主要特征,强调生态诗学建构的可行性和理论范式。韩启群博士梳理了新世纪以来西方人文学科领域的“物质转向”,如行动元网络理论、新物质主义、思辨实在论等,探讨了物质文化研究的理论假设和研究范式,并着重聚焦生态批评中的“物质转向”,指出这是当代生态批评第四波浪潮的重要特点。

 

始于2016年的南京林业大学“外国生态文学前沿研究”论坛是外国语学院凸显生态专业特色的重要尝试,为有志于研究生态美学、生态文学、生态批评、生态伦理学和生态翻译学的学者搭建了良好的学术平台。


     2017年12月27日,南京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第二届“外国生态文学前沿研究”论坛,主题为“新世纪生态文学研究趋势与理论反思”。报告人为郑州大学胡庚申教授、上海师范大学陈红教授、山东师范大学刘蓓教授、南京师范大学韦清琦教授、上海海事大学宋志平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姜礼福博士以及南京林业大学葛纪红教授韩启群博士

在上午五场报告中,胡庚申教授在题为“践行‘新生态主义’—新时代生态翻译学的新发展研究”的发言中介绍了生态翻译理论的最新发展概括、在学界的影响和接受。陈红教授以“特德·休斯的农业实践与田园理想研究”为题研究了英国桂冠诗人休斯中后期创作的诗歌《摩尔镇日记》,以文本细读为载体,通过一种开放式的解读模式来获得对诗歌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的深入理解。山东师范大学刘蓓教授以“从自然写作到环境文学:美国生态批评文本视域新探”为题勾勒了西方半个多世纪以来生态批评疆域的拓展与嬗变,并追溯了生态批评范式调整背后的深层动因。韦清琦教授以“生态女性主义研究——作为交叠性研究思想的范例”为题为与会听众提供了理解“生态女性主义”的一个新维度。宋志平教授在《研究范式与学术流派---以‘生态翻译学派’为例》发言中对国内生态翻译学派进行了具体阐释。

 

下午三场报告中,姜礼福博士在以“新世纪人类世生态批评和气候变化小说研究”为题的发言中梳理了“人类世”概念的起源与发展,归纳了人类世生态批评的主要议题与批评范式,并结合具体作品演示了如何在人类世生态批评视阈下观照当代西方气候变化小说。葛纪红教授以“加里·斯奈德的古汉诗英译”为题细致解读了美国当代诗人加里·斯奈德创作中的生态维度,并通过对寒山诗的译介研究剖析斯奈德的古汉诗英译的审美内涵以及在美国翻译文学中的地位。韩启群博士在题为《新世纪以来西方文学批评的“物转向”》的发言中,从新世纪以来“物转向”的演变及拓展入手,指出以比尔·布朗、芭贝特·巴波·蒂西莱德、依莲·弗雷德古德等为代表的学者们推动了西方文学批评领域的“物转向”,并进一步指出强调物的动能和活力是新世纪以来“物转向”批评话语区别于传统文学研究的重要分水岭。


2018年12月22日,适逢南京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建院十周年,学院继续主办第三届“外国生态文学前沿研究”论坛,主题为“新世纪生态文学的多维视野:研究与教学”。此次论坛为期一天,共六场学术报告,报告人分别为南京大学方红教授、上海师范大学陈红教授、北京林业大学南宫梅芳教授、南京师范大学袁霞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姜礼福博士和南京林业大学袁家丽博士

在上午场的报告中,方红教授在题为“美国生态批评四次浪潮及其对景观的不同侧重”的发言中梳理了生态批评的四次浪潮,并对不同浪潮中对景观的理解和描写进行了分析。陈红教授以“文学教学与生态教育”为题,和与会者分享了编写生态教育教材的原则、构建和教学思路。南宫梅芳教授在题为“生态文学课程建设:回顾与反思”的发言中,详细介绍了北林的生态文学课程建设背景、课程规划原则、教材建设,并结合近年来的经验进行了反思。

 

下午的报告共三场。袁霞教授以“加拿大文坛‘姐妹花’及其生态思想”为题分析了加拿大女作家爱丽丝·门罗和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作品以及生态伦理价值。姜礼福博士在题为“新世纪人类世小说中的气候危机和共同体书写”的发言中,以气候变化小说为例分析展示了人类世生态批评的选题、路径与研究范式。袁家丽博士在题为“爱德华·阿尔比戏剧中的动物伦理思想”的发言中从动物研究的哲学话语入手,分析了阿尔比戏剧中的动物伦理思想。


2019年12月27日,南京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与南京林业大学智库生态文化传播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了第四届“外国生态文学前沿研究”论坛,主题为“生态文学研究前沿选题设计与撰写”。专家论坛上午场由《鄱阳湖学刊》主编胡颖峰主持。浙江工业大学闫建华教授发言题目为“植物批评研究的兴起和走向”。闫教授首先阐述了植物批评兴起的语境与基础,接着以大量的理论成果展示了生态批评领域的植物转向以及当前植物批评研究的目的、任务、特色与范式。南京大学教授方红在题为“拟兽、拟人与读文听音:吐温<卡拉维拉斯县驰名的跳蛙>的文化讽喻”的发言中,借助生态批评的相关理论挖掘《卡拉维拉斯县驰名的跳蛙》中动物书写的文化内涵,拓宽了马克·吐温的研究疆域。上海财经大学教授谭琼琳发言题目为“深绿色宗教在美国生态文学中的调适研究”。谭教授详细阐述了布朗·泰勒“深绿色宗教”这一创新性概念的核心思想和理论原则,并指出这一概念为重审美国生态文学、生态运动和绿色政治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理论和实践范式。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韦清琦对嘉宾发言进行了点评。

 

专家论坛下半场由南京林业大学文科学报主编朱凯主持。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唐建南在题为“能源叙事框架下的石油叙事研究”的发言中,从GDP等多种角度分析了能源在人类世中的影响力,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加强石油叙事学的建构以及完善可以为解读文学文化开辟新视角。南京林业大学教授韩启群在题为“新物质主义的前世今生”的发言中阐述了新物质主义思潮在新世纪的发展和衍进以及对于生态批评研究的塑造。南京林业大学智库生态文化传播中心主任陈相雨对嘉宾发言进行了点评。

 

第四届“外国生态文学前沿研究”论坛设置了圆桌论坛环节,方红、胡颖峰、谭琼琳、韦清琦、唐建南、姜礼福、朱凯、韩启群等学者就生态文学领域前沿热点、生态文学论文撰写与投稿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方红教授分析了自然文学、环境文学、生态文学、绿色文学的区别与联系,畅想了国内生态文学研究领域的广阔前景。韦清琦教授阐述了具有外国文学研究背景的生态学者与本土生态文学研究结合的机遇与途径。唐建南教授结合自己的研究反思了在构建中国生态批评话语的过程中中国传统自然思想的重要性。谭琼琳教授阐述了跨学科研究方法对于生态文学研究创新的重要性。­­胡颖峰主编强调了研读文献、深入挖掘相关历史社会背景对生态文学研究的重要意义。本次论坛选题和形式都较为新颖,为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学研究的快速发展注入了发展动力。

  

南京林业大学第五届“外国生态文学前沿研究”论坛于2020年12月28日召开,议题为“环境与人文:当代外国生态文学前沿研究”。受新冠疫情影响,第五届高层论坛以线上直播方式举行。论坛由《当代外国文学》期刊社、南京林业大学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南京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南林智库生态文化传播研究中心承办。在论坛开幕式上,南京林业大学校长王浩教授致辞,指出“外国生态文学前沿研究”高层论坛必将为生态文学研究进一步指明突破方向和探索路径。《当代外国文学》主编杨金才教授在致辞中提到,当前全球生态危机依然存在,外国文学界有必要转向生态文学这一重要文学景观,发掘其中的生态警示与教训对于我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本次论坛共分四场专家报告。第一场报告由浙江大学聂珍钊教授主持。苏州大学朱新福教授梳理了当下(美国)生态批评的研究内容、理论动向与热点话题;上海交通大学尚必武教授就“文学世界建构的叙事方式及其非自然维度”提出详细叙述;河海大学张海榕教授则以小说《拍卖第四十九批》为例解读了“托马斯·品钦小说与美国都市景观的书写”,丰富了当下文学生态批评的研究维度。第二场报告由上海交通大学刘建军教授主持。上海外国语大学张帆教授做了“风景、门槛与记忆——彼得·汉德克《痛苦的中国人》的另一种解读”的学术报告;山东大学程相占教授从对全球疫情的反思出发,阐释了“新冠病毒与作为文化病理学的生生美学”。第三场报告由南京大学何宁教授主持。江西师范大学唐伟胜教授以瑞克·巴斯的动物叙事为例,探讨了“动物性与动物意识的文学再现”;南京师范大学韦清琦教授论述了“蕾切尔·卡逊环境书写的左翼伦理思想”;南通大学佘军教授以“温德尔·贝瑞笔下家庭农场的三个书写维度”为题探索了作品中的处所意识、乡村社区复兴与生态田园想象。第四场报告由南京大学方红教授主持。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姜礼福博士关注人类世生态批评与当代西方气候变化小说,就“空间·资本·权力——新环境史观视阈下的《水刀》”展开了论述,南京林业大学韩启群教授在“比尔·布朗新物质主义批评话语阐释”的发言中追溯了布朗式新物质主义批评话语的嬗变,并针对未来研究拓展发表了见解。

 

2021年12月28日,第六届“外国生态文学前沿研究”高层论坛在南京林业大学成功召开,议题为“后疫情时代当代外国生态文学前沿研究”,由《当代外国文学》杂志社、南京林业大学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南京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南林智库生态文化传播研究中心承办,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李维林在开幕式上致辞,他认为论坛聚焦当下全球疫情大背景,以“后疫情时代当代外国生态文学前沿研究”为核心议题,不但可以丰富我国当代外国生态文学研究内涵,还将为我校构建以林为基础的生态文明学科体系注入新的活力,为早日建成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积蓄新动能。《当代外国文学》主编杨金才教授在致辞中提到,在后疫情时代背景下,危机语境为文学创作孕育了丰厚的土壤,构筑了当代外国生态文学创作的新景观。他认为,本次论坛的发言既有对当前生态文学研究前沿热点的回应和关切,也有对当代外国生态文学作品的创新式解读和路径拓展,还有将生态文学置于中西比较视域、学科交叉视野下的跨界研究,体现了当代外国生态文学研究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本次论坛共分五场专家报告。上午第一场报告由北京外国语大学金莉教授主持,上海交通大学刘建军教授和湖南师范大学曾艳钰教授依次分享报告。刘建军教授在“关于当下生态文学新特征的思考”的报告中指出当前所面临的环境内涵、环境要求、“生态”概念内涵发生了变化,对当下的研究提出了新要求:一是要重释“生态概念”;二是要重新制定“生态文学”研究的目标和研究对象;三是要时刻警惕资本介入所带来的研究上的异化。曾艳钰教授在“超越世界文学的‘全球文学’写作”的主题报告中,分析跨国写作对于全球化语境下国家/区域之间的政治、经济和历史关系的反思,揭示了全球文学在全球化视野下关注民族/国家身份的历史和政治意义。第二场报告由浙江工商大学蒋承勇教授主持,南京大学方红教授和苏州大学朱新福教授作分享报告。方红教授在“风险景观与治愈景观:当代美国疾病文学研究”的主题报告中讲到,疾病文学的景观书写以风险景观与治愈景观为特色。后疫情时代,疾病文学与生态人文、医疗人文一起,将生态文学批评推向第五次浪潮。朱新福教授在“温德尔·贝瑞诗歌中的生态家园构建”的报告中,通过分析贝瑞的诗歌,指出生态家园理念是贝瑞文学创作的思想核心,既反映了作家对完整田园文化和理想化诗意生活方式的眷恋,也暗示了贝瑞对当代美国人文生态环境的深深忧虑。第三场报告由中国人民大学曾艳兵教授主持,东南大学韦清琦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尚必武教授依次发言。韦清琦教授在“特里·威廉斯的陌生化环境叙事初探:以《当她们羽翼尚存》为例”的主题报告中,分析了小说作者非自然叙事、留白、转译等手法,论述了作品中女性视角的融入使得环境叙事更趋向整体性的生态正义旨归。尚必武教授在“走进‘它们’的世界:《自然》杂志科幻小说中的非人类叙事”主题报告中,通过考察《自然》杂志二十年(1999-2019年)来刊载的科幻小说,审视了此类作品对作为他者的非人类的关注,分析了作品所建构的自然世界、人造人世界和域外世界,加深了我们对人类与非人类之间关系的理解,进而使人类具有更好地介入生物圈和建构更大有机体的可能。

 

    下午第一场报告由南开大学王立新教授主持,江西师范大学唐伟胜教授和北京林业大学南宫梅芳教授作报告发言。唐伟胜教授在“COVID-19、超物体与《淹死的巨人》”中,以英国科幻作家J.G. 巴拉德的著名短篇小说《淹死的巨人》为研究对象,通过将COVID-19类比为与小说中淹死的巨人同样的超物体,形成对当下环境的思考关照。南宫梅芳教授在“后疫情时代的‘通体性’伦理”中论述了新冠疫情中阳性、密接、次密接等显示出物质的“通体性”力量和对人类生活方方面面的影响。从关注物质交互的视角来看,“通体性”所建构的伦理体系对提升全球生态意识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第二场报告由南京大学何宁教授主持,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洛阳校区教授石平萍和南京林业大学袁家丽博士作报告。石平萍教授在“杀虫剂、贫困与农业工人共同体的建构:论《在耶稣的脚下》中的环境正义与社会正义思想”的报告中,从杀虫剂、绝对贫困与共同体的建构三个维度,探讨维拉蒙特斯在《在耶稣的脚下》中如何与《寂静的春天》作者卡森、劳工领袖查维斯对话,对环境正义与社会正义议题做了何种阐发。袁家丽博士在“当代美国生态戏剧:回顾与思考”的报告中梳理回顾了近四十年来美国生态戏剧发展的重要时间节点、生态戏剧概念的演进及遇到的问题,着重从主题内容和表演形式两方面分析了九十年代以来美国生态戏剧剧场实践及观演关系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思考了生态戏剧的价值和意义。

 

当前,以气候变化为代表的全球性环境危机并未因新冠疫情暴发而有所缓解,相反,各种相互关联、叠加的危机持续威胁人类,环境危机构成民生问题的一个重要维度。文学的外部环境产生新变,为文学创作孕育了丰厚的土壤,进而塑造了文学研究的新选题、新视角和新趋势。从本质上而言,生态文学是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之关系和探寻生态危机之社会根源的文学。生态批评与环境危机线索的内在关联一方面揭示了生态批评本身所蕴含的社会和政治批判特征,另一方面也表明生态批评在应对不同类型的环境危机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深远的学术和社会价值。作为以林科为特色,以资源、生态和环境类学科为优势的综合性大学,南京林业大学近年来紧扣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积极履行林业高校的使命与担当,在诸多领域发出了“南林声音”,贡献了“南林智慧”。自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南林积极回应环境、人口、自然资源等问题日益突出的新时代背景,顺应时代潮流,把办学定位由“行业特色型”转向“学科特色型”,把林业学科体系拓展至以林业学科为基础的生态文明学科体系,积极推进新农林学科建设。连续举办六届的南京林业大学“外国生态文学前沿研究”系列高层论坛不但为学校的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也为构建林基生态文明学科体系注入新的动力。后疫情时代背景下,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以更强的使命、更好的研究深入探寻生命万物之关联,为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