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7日,“生态文学研究前沿选题设计与撰写”高层论坛在南京林业大学文科楼B226会议室隆重举行。此次论坛由南京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国际生态翻译学研究会中国生态文学与生态翻译学会和南京林业大学智库生态文化传播研究中心联办。在论坛上,国内生态文学研究领域知名专家就生态文学研究各抒己见,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
与会人员合影留念
首先,南京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陈莉萍致欢迎辞,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感谢。她指出,国际生态翻译学研究会已于2016年在南京林业大学成立中国生态文学与生态翻译学会,本次会议是南京林业大学举办的第四届生态文学研究高层论坛。此次的选题和形式较为新颖,圆桌论坛的开展,更加有利于学者之间的交流。她希望借此机会搭建平台、构建机制,让中国生态文学的声音走向国际。
南京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陈莉萍致辞
专家论坛上午场由《鄱阳湖学刊》主编胡颖峰主持。
《鄱阳湖学刊》主编胡颖峰主持
浙江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导闫建华带来了题为《植物批评研究的兴起和走向》的主题发言。闫教授首先阐述了植物批评兴起的语境与基础,接着以大量的理论成果展示了生态批评领域的植物转向以及当前植物批评研究的目的和宗旨。最后闫教授归纳了植物批评的任务、特色与范式。
浙江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闫建华发言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导方红带来了题为《拟兽、拟人与读文听音:吐温<卡拉维拉斯县驰名的跳蛙>的文化讽喻》的主题发言。她认为,经典重读是检验文学批评理论之价值的重要路径。方教授以美国经典作家马克·吐温《卡拉维拉斯县驰名的跳蛙》中的动物书写作为切入点,借助生态批评的相关理论挖掘动物书写的文化内涵,拓宽了马克·吐温的研究疆域。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方红发言
上海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席教授、博导谭琼琳带来了题为《深绿色宗教在美国生态文学中的调适研究》的主题发言。谭教授详细阐述了布朗·泰勒“深绿色宗教”这一创新性概念的核心思想和理论原则,并指出这一概念为重审美国生态文学、生态运动和绿色政治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理论和实践范式。
上海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席教授谭琼琳发言
南京师范大学金女院副院长、教授、博导韦清琦对嘉宾发言进行了点评。他总结道,三位老师做法相互参透,在综述的背后有一定的文本细读。三位老师从植物的转向到动物的转向,再到自然界之活力,最终成为一个同心圆。最后韦教授提出“我们试着用植物或者动物的视角反观人类,是不是能够很大程度上规避一些对自然的伤害,这还是一段很遥远的路途。”
南京师范大学金女院副院长、教授韦清琦点评
专家论坛下午场由南京林业大学期刊部副主任、人文社科版主编朱凯主持。
南京林业大学期刊部副主任、人文社科版主编朱凯主持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导唐建南带来了题为《能源叙事框架下的石油叙事研究》的主题发言。她从GDP等多种角度分析了能源在人类世中的影响力,强调了能源的重要性。唐教授表示,面对现存问题,我们应该加强石油叙事学的建构以及完善,为解读文学文化开辟新视角。
中国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唐建南发言
南京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导韩启群带来了题为《新物质主义的前世今生》的主题发言。韩教授引用了大量国外学者的经典观点,以清晰的思路、准确的术语、翔实的资料分别阐述了新物质主义的前世和今生,并提出了对新物质主义的几点反思,为参会人员讲述了一部新物质主义理论发展的“纪录片”。
南京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韩启群发言
随后,南京林业大学人文院副院长、教授、硕导、南林智库生态文化传播中心主任陈相雨对嘉宾发言进行了点评。他感叹了不同学科相互交流碰撞出别样火花的魅力,并从自己专业领域传播学、社会学的角度构想了拓展绿色新闻传播学领域的蓝图。他认为,唐教授的讲话可以归纳为“三新”(新观点、 新方法、 新构想),并提出了两点期待(在国际思维中融入中国本土视角、多一些基于文本细读的研究)。韩教授的发言层次清晰,逻辑严密。陈相雨教授肯定了韩教授关于人与物的关系的阐述,并提出了将新物质主义研究拓展至文学批评的期待。
南京林业大学人文院副院长、生态文化传播中心主任陈相雨点评
在提问与互动环节,唐建南教授、闫建华教授分别向韩启群教授提出了“物论”、“物性”、“物质性”等学术词汇的区别以及中文如何翻译等问题。韩教授从不同词汇出现的具体文化、哲学语境、出处来源进行了回答,并分享了“物转向”等一些核心词汇的翻译体会。
经过短暂的茶歇,韩启群教授主持了接下来的圆桌论坛。胡颖峰、朱凯、方红、韦清琦、谭琼琳、唐建南、姜礼福等论坛嘉宾就生态文学领域前沿热点、生态文学论文撰写与投稿等议题进行洽谈,氛围轻松活跃,内容发人深思。
圆桌论坛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导方红分析了自然文学、环境文学、生态文学、绿色文学的区别与联系,并分享了筹备我国生态文学研究会的历程,畅想了国内生态文学研究领域的广阔前景。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方红发言
南京师范大学金女院副院长、教授、博导韦清琦作为有十余年生态批评研究经验的资深学者,阐述了具有外国文学研究背景的生态学者与本土生态文学研究结合的机遇与途径。
南京师范大学金女院副院长、教授韦清琦发言
中国石油大学教授唐建南结合自己的研究反思了在构建中国生态批评话语的过程中中国传统自然思想的重要性。
中国石油大学教授唐建南发言
上海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席教授、加里·斯奈德国际研究中心主任谭琼琳结合自己研究斯奈德的经验阐述了生态文学研究应该如何创新——基于核心观点,然后扩一片水域,跨学科研究就是方法之一。
上海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席教授谭琼琳发言
胡颖峰主编回忆了《鄱阳湖学刊》的创刊经历,从主编的角度强调研读文献、深入挖掘相关历史社会背景对生态文学研究的重要意义。胡主编呼吁在场师生要强化问题意识,在大量研读文献作品的基础上发现问题,进而寻找相关理论来解决问题并支撑自己的核心论点。
鄱阳湖学刊》主编胡颖峰发言
南京林业大学期刊部副主任、人文社科版主编朱凯从南林学报的办刊经验分析了期刊运作发展的相关问题,并对现场师生就今后论文的发表给予了嘱托。
南京林业大学期刊部副主任、人文社科版主编朱凯发言
最后,南京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张鲁宁作了总结发言。他表示,教授们开放、严谨的治学态度,体现了生态批评学者极强的社会责任感,今天的议题也非常契合我们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讨论,相信本次论坛会给南林外国语学院未来在生态文学领域的研究带来强大的推动力。
南京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张鲁宁发言
撰写:吴润杰、郇姣姣
摄影:方梓纯、张北辰
排版:周慕维
审核:赵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