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我校外语系04届校友童建英
她是一个“女木匠”, 却做全世界的高端定制工程;年仅35岁,却在国内外拥有7家公司,年销售额近2亿;成功后不忘母校恩情,每年捐赠2万元奖励学弟学妹。童建英,我校外语系2004届校友。她用自己执着拼搏的动人事迹激励着一批批南林学子。
10年创业,她从“职场小白” 蝶变为7家公司老板
“月销售量突破1千万!”,在2014年的东莞名家具俱乐部十五周年盛典上,当主持人说出这个数字时,童建英忍不住泪盈满眶。只有她才明白:这一切,自己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童建英1982年出生于江西省鹰潭市一个普通家庭,父母的心愿仅仅是希望女儿能找到好工作,觅得良人。而这个江西妹子骨子里却有股闯劲儿。2000年,毕业于余江一中的她,考入了南京林业大学英语系。2004年,她大学毕业。因为这股子劲,她毅然南下东莞,谋得一份家具外贸的工作,从此与家具结下不解之缘。
她是展商的翻译。由于工作原因,她接触了很多国外家具大客户,这为她创业积累了资源。2006年,她来到东莞厚街,租了一栋四层的民宅,做起了中国独一无二的布艺灯罩设计。吃、住、生产,接单,仓储,这民宅成为了她生活的全部。在这几百平米的小工厂里,她把像“维多利亚的秘密”“香奈儿”等时尚元素运用到灯罩设计上,开创了中国灯罩设计的新领域。
有了新产品,如何让更多的人了解认可呢?为了获得展位,她联系厂商,愿意提供所有的灯饰,全部配上绝无仅有的灯罩并且根据展商的颜色进行搭配,而做这些的唯一要求,就是允许她进展位卖灯罩。通过努力,她成功入展。这次展会让她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也让中国新式古典灯罩走出了工厂,很多外商都主动与她联系,愿与其合作。
慢慢的,有了资金,她在厚街开了自己的第一家工厂,专门做实木家具以及配套饰品。她既做出口也做进口,国内外也遍布她开的展示店。她将海外市场锁定在中东,除了也门以外,她和中东的所有国家都做过生意。随着名气的打响,董建英将公司开到了北京、上海、成都等地,在家具行业打下了自己的一片天地。目前,她拥有东莞市瑞彤家具饰品有限公司、卡塔尔维多利亚家具有限公司等7家国内外公司。
她是“女木匠”,却做全世界的高端定制工程
童建英做企业创业,有她自己的原则,那就是真诚。也就是她的这份真诚,让她迈过了创业之初的最艰难时期。还记得当初一次与外商谈生意的时候,外商从专业度与长远合作上考虑,要求参观企业,由于地方狭小,有些胖的外商差点上不去楼,而她却依然信心十足地带领他们参观并不断地介绍自己的产品以及员工的专业度。正是因为她的态度和热情,外商离开之时都表示尊重她的起点,尊重24岁独立创业小女生的坦诚。
目前童建英在东莞厚街开了一家200人左右的工厂,专门做实木家具以及一些配套小饰品。她做的家具是英式、法式、意式等欧陆款式的混搭,但做得很纯粹、很专业。她近乎所有的设计都是原创,从手绘、色彩搭配到室内设计无不精通。如今她已经从小小的灯罩,产品线延伸到全屋定制、“拎包入住”。她是一个“女木匠”,她的家具很注重雕刻工艺,而且有不少都是纯手工制作。如同她大学的英美文学专业一样,她的家具既代表着欧美文化的纯正血脉,也渗透了阿拉伯世界的宗教情怀。年销售额近2个亿。
童建英的瑞彤集团目前正着力进行两大品牌的推广,一个是曼哲尔系列的家具品牌,在国内国际同时推广,第二个就是梵斯诺国际软装设计也在全面出击,接收来自全世界的高端定制工程。在公司的背景墙上,记者看到了瑞彤集团的几大理念:愿景——打造中国高雅生活第一品牌;使命——让客户透过生活与国际接轨;理念——让客户在家感受世界;目标——提升中国新古典家具设计原创性……童建英将带领着她的瑞彤集团在实现自己理念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她不仅是商人,更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我是一个家具人,但我确实不想把买卖家具仅仅看成是做生意,家具是一个物品名词,也是一个生活名词。”在童建英的脑海里,自己不仅仅是个做家具生意的商人,更是一个富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社会人。
“看到那可怜的孩子,我都无心谈生意。”去年,在埃及谈生意的童建英正好赶上打仗,她要去的家具集散地就要穿越他们的战场,坦克已经把路面碾得支离破碎,很多房子都已成了残垣断壁,还听得见枪炮声。“做家具就是帮人们建一个又一个的家啊,而这里的家却在一个一个地被摧毁。”虽然身处异国他乡,但在她的内心却非常难受与纠结,思绪已经无法驻留在利益之上。她在那里有一个合作工厂,里面有很多童工。第一次看到时,童建英很诧异,也很愤懑。后来,她多次跟埃及公司强调,如果不辞退这些可怜的儿童,将无法与其合作。
其实,她这样做,并不出乎所料。在大学期间,她积极帮助身边的人,用自身的特长去帮助他人,委婉的帮助他人。她做过家教,卖过保险,不是挣自己的零花钱,而是把辛苦赚来的钱,在关键时刻借给有困难急用的同学。同样,她在工作后也习惯性地帮助别人。乐善好施的童建英同样也得到了同事、生意伙伴的帮助,这样事业才做得越来越红火。她做好了家具,也做好了人。
成功后的童建英始终没忘母校的培育和恩情。“我的成功离不开大学里得到的社会工作锻炼。在团委社团活动中付出的努力,最终使我从普通社员成长为社长。这个过程给我在毕业后的工作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童建英坦言,她对学生工作很有感情,认为在校时的学生干部经历对她毕业后的事业发展有很大帮助。
当事业小有成就的时候,童建英回到外语学院,怀着感恩的心,从2014年起设立了“Mr.Rashid奖学金”,以每年捐赠2万元奖励学弟学妹的形式,对当时培养、帮助他的学院和老师表达感激之情。Mr.Rashid是卡塔尔著名的设计师,也是她毕业后从事设计学习道路上的恩师。通过这样一种方式,不仅表达她对母校的感恩之情,更为学校全体学子树立了榜样。